

如果你想一窺蘇聯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最機智、最溫暖、最調皮的一面,1933 年與 1957 年創作的兩首鋼琴協奏曲絕對是理想的入門之選。與同時期其他作品相比,這兩部協奏曲在避開對蘇維埃體制的直接批判之餘,依舊洋溢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既有濃烈的浪漫情懷,也有毫不掩飾的戲謔與幽默。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充滿了喜悅與活力,還有非常精彩的小號獨奏段落,」鋼琴家王羽佳說道。她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詮釋這兩首協奏曲,以高張力的演奏風格呈現其音樂精髓,尤其在《第二號協奏曲》的慢板樂章中展現出動人心弦的深度情感。《第一號協奏曲》開場以陰鬱的低音鋪陳,很快轉為帶有馬戲團色彩的歡騰。「蕭斯塔科維契有點像馬勒,」她告訴 Apple Music 古典樂,「他總是想在感性與美之中加入諷刺,甚至是一種黑色幽默。」 在指揮 Andris Nelsons 的帶領下,鋼琴、管弦樂與小號三者之間的互動精彩紛呈。開場樂章中咆哮的低音提琴、跳躍的弦樂撥奏,以及鋼琴在小號旋律間游走的細膩音色都極具層次。而那場「鋼琴與小號的鬥技秀」更為作品增添豐富趣味。「這首協奏曲的小號段落極具表現力和音樂性,」王羽佳笑說,「但到了終樂章,鋼琴彷彿受夠了它的鋒芒,回以一個『和聲怒吼』作為反擊。你可以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彈出那個和弦,來達到戲謔效果——它就是這麼馬戲團。」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開場木管音色,則展現出較為溫和卻同樣靈巧的氛圍。整首作品節奏緊湊,而王羽佳賦予這部為蕭斯塔科維契為其子馬克辛所作的作品更多戲劇性的動態變化。第二樂章洋溢著 19 世紀俄羅斯浪漫風格。「我認為這段弦樂可能是他最純粹動人的創作之一,」她說道。「那份來自內心深處的情感,有種原始、直指人心的療癒力量,會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 終樂章則是一場奔向終點的狂歡,其中對鋼琴練習曲的戲仿更是妙趣橫生。每個音符都銳利分明,充滿能量與節奏感,盡情釋放出音樂本身的樂趣與生命力。 專輯中還收錄了幾首選自蕭斯塔科維契《24 首前奏曲》(作品 34) 與《24 首前奏曲與賦格》(作品 87) 的獨奏作品。王羽佳的演繹令人著迷,從雲霄飛車般的《作品 34 第 5 號》前奏曲,到最後那首俏皮而精緻的短賦格,為這張專輯劃下既邪魅又充滿勝利感的句點。